水稻剑叶叶宽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姜敬伟1 , 余显权2 , 齐明3
1 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贵阳, 550000;
2 贵州大学教学实验场,贵阳, 550000;
3 贵州大学农学院,贵阳, 550000
作者    通讯作者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2013 年, 第 11 卷, 第 3 篇   doi: 10.3969/mpb.011.000307
收稿日期: 2013年02月16日    接受日期: 2013年03月25日    发表日期: 2013年04月13日
© 2013 BioPublisher 生命科学中文期刊出版平台

这是一篇《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的数字优先出版(Online Publishing in Advance)论文,如果需要下载阅读全文,请您订阅

摘要

利用亲本宽叶恢复系R189和窄叶鄂晚10号配制的F2群体进行剑叶叶宽基因的QTL定位。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水稻剑叶叶宽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定位到了3个叶宽的QTLs,有一个主效基因,解释了叶宽表型变异高达31.12%。研究表明利用的F2群体的剑叶叶宽可能主要是由1个主效QTL所控制。该结果将有利于水稻株型的分子育种和克隆。

关键词
水稻;剑叶叶宽;QTL

叶是水稻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叶的受光面积和光能利用直接影响光合作用效果,从而影响水稻个体生长和单位面积产量。剑叶是水稻最重要的功能叶,剑叶的形态特征直接影响水稻灌浆速度和籽粒饱满度(杨守仁等, 1984; 张龙步等, 1987)。因此,水稻叶片形态是育种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Donald (1968)首次提出叶片小而挺是构成水稻理想株型的要素之一。松岛省三(1981)提出理想稻上部二、三叶要短、厚、直立。中国学者在实践考察过程认为超级水稻理想株型的功能叶要符合长、直、窄、凹、厚等特征,并给出形态指标(袁隆平, 1997; 吕川根和邹江石, 2003)。了解水稻功能叶叶宽、叶长遗传规律,对遗传上控制水稻叶在空间分布特征,发展水稻叶空间形态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水稻群体受光率和通风率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水稻亲本杂交产生F2代群体来检测水稻剑叶叶宽的QTL,试图发掘新的QTL位点,可为水稻剑叶形态提供有用信息。

1结果与分析
1.1不同群体间叶宽性状的分析
F2群体、F1群体、B1C1群体及亲本剑叶叶宽性状特征见表1。结果表明来自R189的控制叶宽基因具有显性效应,来自鄂晚10号的基因具有隐性效应。F2群体的两个亲本都属于籼稻,剑叶叶宽性状差异显著,表明两个亲本控制叶片形态性状的遗传基础不同。剑叶叶宽性状在F2群体中的分离范围处于双亲值之间,剑叶叶宽峰值为0.115,偏度为-0.529,绝对值均小于1,表明叶宽表型近似正态分布。可知剑叶叶宽是典型的数量性状,在F2群体中剑叶叶宽性状符合QTL作图要求。

 
表1 不同群体剑叶叶宽性状
Table 1 The flag leaf width trait of different population

1.2剑叶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剑叶宽与剑叶长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相关系数为0.87。剑叶长与叶面积间的相关系数0.899,达到极显著水平。剑叶宽与剑叶面积的相关系数为0.414。表明叶宽、叶长和叶面积有密切的正相关性。叶长和叶宽是决定叶片形态的两个基本因子,叶面积仅是联动因子(表2)。

 
表2 剑叶形态之间的相关系数
Table 2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flag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1.3剑叶叶宽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采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QTL位点,检测到控制剑叶宽的3个QTL分别位于1号染色体RM81A-RM212间,距离标记RM81A为14 cM;位于7号染色体RM346-RM10间,距离标记RM346为1 cM;最后一个标记位于7号染色体RM11-RM560间,距离标记RM11为5 cM。

检测到影响剑叶宽的3个QTL (qFLW-1, qFLW-7-1, qFLW-7-2),其中位于7号染色体上的qFLW-7-2贡献率最大,位于RM346和RM10之间,其加性效应为0.149,加性效应的贡献率为31.12%,显性效应为-0.0426,显性效应的遗传率为1.92%。qFLW-1的加性效应为0.012,贡献率为4.21%,显性效应为-0.076,贡献率为4.9%。qFLW-7-1的加性效应为-0.041,贡献率为2.63%,显性效应为0.0286,贡献率为5.62%。结果表明qFLW-1qFLW-7-1是微效修饰基因,而qFLW-2的遗传贡献率大为主效基因(表3图1)。

 
表3 F2群体剑叶叶宽性状QTL的染色体定位及统计特征
Table 3 Chromosome lo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QTL for rice flag leaf width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F2 population

 
图1 剑叶叶宽性状的QTL在分子图谱上的位置
Figure 1 Location of flag leaf width in molecular linkage map

3讨论
水稻剑叶对后期物质积累起主要作用。剑叶形态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岳兵等, 2006; 王一平等, 2004)。研究发现水稻剑叶叶宽在F2群体中呈正态分布,推测该性状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这与前人研究的结果一致(吕川根等, 2006; 晏月明和王绪信, 1990, 遗传, 12(1): 1-4)。

本研究利用F群体,检测到3个控制剑叶宽的QTL,,贡献率介于2.63%~31.1%之间,其中2个QTL贡献率偏低,与前人研究相比,位于7号染色体上RM346位置附近的QTL贡献率较高。Li等(1998)检测到1个QTL与剑叶宽有关。王智权等(2010)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检测到4个QTL分别位于1、4和7号染色体上,其中1个QTL位于7号染色体上,贡献率为11.54%,小于本试验定位到的位于7号染色体上的qFLW-7-2。而位于1号染色体上的贡献率要高于本研究的定位到的1号染色体上的QTL。说明与本试验检测到的QTL不在相同位点上。王一平等(2004)利用水稻汕优63重组自交系群体对水稻上三叶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其中剑叶宽检测到7个QTL,1个QTL位于 7号染色体,与本试验检测到的位点相似,但是他们检测到的QTL的加性效应和贡献率都较低。李睿等(2010)利用典型籼稻山占和典型粳稻秋光构建的F10重组自交系用SSR标记,共检测到20个控制剑叶形态的QTL,其中有7个剑叶宽度的QTL分别位于2、4、6、9和10染色体上,且大多QTL的加性效应为负值。

利用不同亲本组合构建作图群体检测到的QTL有所差异,可能是作图群体之间存在遗传差异,一些QTL在一个群体能被检测到,在另一个群体检测不到,也可能是亲本在这个位点上没有差异所致。这说明利用不同群体进行QTL定位结果有些相似,但差异是主要的(邢永忠等, 2001)。说明了QTL的复杂性,表明自然界控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资源丰富,可大力发掘有巨大价值的材料。本研究所用的SSR标记还不够致密,更精密的QTL标记有待进一步扩大群体和寻找新标记。本试验位于7号染色体上的qFLW-7-2已经确定在标记RM346附近。可用于今后剑叶形态改良。

3材料与方法
3.1供试材料
宽叶亲本是由贵州大学水稻所提供的恢复系R189,其叶宽均为2.7 cm。窄叶亲本是鄂晚10号,叶宽均为1.4 cm。两亲本间叶宽相差1.3 cm。两个亲本于2010年8月杂交得F1代种子,同年11月于海南省贵州南繁试验基地扩繁获得F2代种子,后种植于贵州大学水稻实验基地。每行10株,株行距为18 cm×20 cm,采用常规栽培管理。

3.2试验数据调查
水稻齐穗后,测量每株水稻剑叶宽度,每行取中间8株,每株随机测量5个分蘖的剑叶宽,重复3次取平均值为此株剑叶宽。叶宽测量方法:测量剑叶最宽处。同时测量5个分蘖的剑叶长,重复3次取平均值。叶长测量方法:测量剑叶直立长度。剑叶面积采用剑叶宽×剑叶长×0.75 (cm2)。

3.3遗传图谱构建
本研究依据Gramene网站公布的资料,选用分布于水稻12染色体上的SSR分子标记对亲本进行多态性分析。再构建两个基因池一个是10个叶宽最宽组成的宽叶池,另一个由10个叶宽最窄组成的窄叶池。将具有亲本差异的SSR标记,在这两个池之间筛选出有差异的标记。再将经过基因池筛选出的差异引物并对F2群体检测。统计基因型数据,并用Microsoft excel上建立数据库。

3.4数据分析和QTL检测
用SPSS18.0分析F2代群体中的分布和相关性。采用MapMaker3.0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并用QTLNETWORK 2.0检测水稻基因组控制剑叶叶宽的位点,检测到的QTL位点按照McCouch等的方法命名(McCouch et al., 1997, http://www.shigen.nig.ac.jp/rice/rgn/vol14/v14p11.html)。

作者贡献
姜敬伟、余显权和齐明是本研究的试验设计和研究的执行人;姜敬伟完成数据分析;齐明参与实验设计,试验结果分析;余显权是项目构思者和负责人,指导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论文写作与修改;全体作者都阅读并同意最终文本。

致谢
本研究由贵州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黔科合NZ字(2011)3003号)资助。感谢贵州大学水稻研究所提供实验材料并在试验过程中给与帮助。

参考文献
Donald C.M., 1968, The breeding of crop ideotypes, Euphytica, 17(3): 385-403

Li R., Zhao S.L., Mao T., et al, 2010, QTL analysis on flag leaf trait in rice, Zuowu (Crops), (3): 26-29 (李睿, 赵姝丽, 毛艇, 徐正进, 陈温福, 2010, 水稻剑叶形态性状QTL分析, 作物杂志, (3): 26-29)

Li Z.K., Pinson S.R.M., Stansel J.W., and Paterson A.H., 1998, Genetic dissection of the source-sink relationship affecting fecundity and yield in rice (Oryza sativa L), Mol. Breeding, 4(5): 419-426

Lv C.G., and Zou J.S., 2003,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plant type of two super hybrid rice and shanyou63, Zhongguo Nongye Kexue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36(6): 633-639 (吕川根, 邹江石, 2003, 两个超级杂交水稻与汕优63光合株型的比较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36(6): 633-639)

Lv C.G., Zong S.Y., Yao K.M., Xia S.J., Hu N., and Zou J.S., 2006, Analysis of heritability of leaf morphological factors in rice (Oryza sativa L.), Jiangsu Nongye Xuebao (Jiangsu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2(2): 95-99 (吕川根, 宗寿余, 姚克敏, 夏士健, 胡凝, 邹江石, 2006, 水稻叶片形态因子的遗传力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2(2): 95-99)

Wang Y.P., Zeng J.P., Guo L.B., Xing Y.Z., Xu C.G., Mei H.W., Ying C.S., and Luo L.J., 2004, QTL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characters of top three leaves and panicle weight in rice (Oryza sativa), Zhongguo shuidao (Chinese J Rice Sci), 19(1): 13-20 (王一平, 曾建平, 郭龙彪, 邢永忠, 徐才国, 梅捍卫, 应存山, 罗利军, 2004, 水稻顶部三叶与穗重的关系及其QTL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19(1): 13-20)

Wang Z.Q., Liu X., Jiang L., Yang C., Liu S.J., Chen L.M., Di H.Q., and Wan J.M., 2010, QTL detection for flag leaf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rice in a population of 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 Nanjing Nongye Daxue Xuebao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3(6): 1-6 (王智权, 刘喜, 江玲, 杨超, 刘世家, 陈亮明, 翟虎渠, 万建民, 2010,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SSLs)群体检测水稻剑叶形态性状QTL,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33(6): 1-6)

Xing Y.Z., Xu G.C., Hua J.P., and Tan Y.F., 2001, Analysis of QTL×environment interaction for rice panicle characteristics, Yichuan Xuebao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28(5): 439-446 (邢永忠, 徐国才, 华金平, 谈移芳, 2001, 水稻穗部性状的QTL与环境互作分析, 遗传学报, 28(5): 439-446)

Yang S.R., Zhang L.B., and Wang J.M., 1984,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ideal plant morphology in rice breeding, Zhongguo Nongye Kexue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17(3): 6-13 (杨守仁, 张龙步, 王进民, 1984, 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初论, 中国农业科学, 17(3): 6-13)

Yuan L.P., 1997, Hybrid rice breeding for super high yield, Zajiao shuidao (Hybrid Rice), 12(6): 1-6 (袁隆平, 1997, 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 杂交水稻, 12(6): 1-6)

Yue B., Xue W.Y., Luo L.J., and Xing Y.Z., 2006, QTL analysis for flag leaf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yield and yield traits in rice, Yichuan Xuebao (Acta Genetica Sinica), 33(9): 824-832 (岳兵, 薛为亚, 罗利军, 邢永忠, 2006, 水稻剑叶部分形态生理特性QTL分析以及它们与产量、产量性状的关系, 遗传学报, 33(9): 824-832)

Zhang L.B., Chen W.F., Yang S.R., 1987, The throry and method of rice breeding for ideal plant morphology: partⅡ. varietal difference in leaf quality in relation to yield components, Zhongguo Nongye Kexue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1(3): 144-154 (张龙步, 陈温福, 杨守仁, 1987, 水稻理想株形育种的理论和方法再论——叶片质量的品种间差异及其与产量因素的关系, 中国水稻科学, 1(3): 144-154)

《分子植物育种》印刷版
• 第 11 卷
阅览选项
. PDF(0KB)
. 全文 HTML
读者评论
. 评论
作者的其他论文
.
姜敬伟
.
余显权
.
齐明
相关论文
.
水稻
.
剑叶叶宽
.
QTL
服务
. Email 推荐给朋友
. 发表评论